所謂“掛廁”是指當事人的照片、行為或者是言論被網友匿名投稿至社交平臺的“廁所號”。這些賬號又被稱為是“網絡廁所”,其中的內容不乏對他人的言語貶低、人身攻擊等。
記者調研發現,“網絡廁所”根據用戶主體分為“男廁所”和“女廁所”,也會以討論話題而分為“明星廁”“吐槽廁”等,網友們在“網絡廁所”的發言“畫風”大多都是冷嘲熱諷和惡言惡語,如同一個“情緒廁所”。
在一個“廁所號”較多的社交平臺,記者看到,很多帖子的內容都是曬出他人照片或者是網絡言論,名義上是聽一聽“大家是如何評論”,而評論區實際上卻是充斥著各種攻擊性言論,有些甚至夾雜著不堪入目的侮辱性詞匯。其中一個帖子中,樓主曬出了一張男性照片,跟帖中不乏“真惡心”“臭”等留言評論。
“網絡廁所”作為一種新出現的互聯網現象,其實質是網絡暴力。在“網絡廁所”當中,一些網友通過負面言論和消極情緒建立聯系和認同,言辭越是激烈,甚至越能得到點贊和跟帖。長此以往,“網絡廁所”會變成消極情緒的聚集地,形成一種畸形的“廁所文化”。
治理“網絡廁所”,首先需要的是法治思維。對“網絡廁所”當中所涉及的侵犯公民合法權利的行為要依法依規地進行處理。平臺方需要加大內容審核力度,健全維權機制,從源頭上及時堵住網絡暴力的信息傳播。
同時,我們要看到“網絡廁所”折射出來的網絡生態新變化。我們的記者調查發現,相比于常見的網絡暴力,“網絡廁所”更具有隱蔽性,甚至是形成了獨特的話語體系,如縮寫、符號、代號等,難以直接通過關鍵詞檢索到“廁所號”。
網言網語是觀察社會的一面鏡子。“圈層化”的網絡語言深刻警示,在新形勢下,要及時地跟進網絡亞文化的研究分析,扎實走好網上的群眾路線,著力解決其背后所反映出來的社會問題,讓網絡空間天朗氣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