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報記者 巴迎桂 攝影報道
金秋時節,大地流金。一條條水泥路蜿蜒向前、一棟棟新居錯落有致、一項項產業勢如破竹,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。從背依巍巍祁連山到南臨悠悠湟水河,從美麗鄉村到田間地頭,“村景”發展為“風景”,品牌加持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“農具”,黨建引領讓鄉村活力滿滿。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,一幅產業旺、鄉村美、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鋪開。
鄉村旅游正當時
漫步在互助縣東和鄉麻吉村,傳統民房與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融為一體,錯落有致,花卉觀賞區、軍事體驗區、古窯洞文化體驗區、鄉村小吃廣場……鄉村美景與旅游產業交織融合,盤活了農村經濟,富了當地百姓。
走進麻吉村,村民們正在忙碌著。“我要多備點貨,每年這個時候,都是村里旅游高峰期。”一位在景區售賣飲料零食的村民告訴記者。
近年來,麻吉村精心打造的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在網絡社交平臺上人氣很高。品嘗青海的熬茶、綿稠的攪團、村民自釀的青稞酒,熱氣騰騰的土火鍋等特色小吃已成為當地鄉村旅游的亮麗名片。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按“村兩委+公司+合作社+農戶”運營模式,村民通過資金、土地、宅基地等方式入股,也可以借著村里的產業自建農家樂經營。“我們村過去是個空殼村,現在不僅有越來越多村民回鄉創業,還吸引了不少新鮮血液。”景區負責人任臣義說。
從“賣景觀”到“留鄉愁”,鄉村旅游成了鄉土文化的新舞臺,也讓鄉村變得更美、農民變得更時尚。
“依托村企合作,不少村民增加了收入。”東和鄉黨委副書記、鄉長吉興家介紹,當地村民不僅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獲得收益、村企合作獲得分紅,還可以在旅游景區打工、擺攤。自景區成立以來,累計接待省內外游客90余萬人次,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近2000余萬元。
互助縣鄉村旅游經濟進行得有聲有色,五十鎮班彥村紅色旅游景區的露營燒烤、鄉村垂釣、樹上木屋……依靠鄉村旅游,也“圈”了不少粉絲。
“景區通過深挖紅色精神內涵,積極打造‘紅色+感恩+幸福’黨建品牌,形成了班彥村脫貧攻堅主題展覽館、盤繡園、酩餾酒坊、生態農莊、果蔬采摘園為主線的紅色經典旅游路線。”五十鎮黨委副書記李瑋說,正值旅游旺季,每天都有很多游客來到這里。
近年來,互助縣以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土族文化傳承示范區為目標,依托獨特的土族民俗文化、生態文化、農耕文化,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,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,建成了5個鄉村旅游打卡地,“賽納五十”“花兒丹麻”“老家東山”“靈秀五峰”“福地東溝”“秘境松多”等一批“全域全時全季鄉村旅游”新名片更加響亮,“中國土族·彩虹故鄉·醉美互助”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,鄉村旅游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新型產業。
特色產品富農家
來到互助縣臺子鄉,大片金黃色的麥浪翻滾著,已進入收獲期。
在臺子鄉塘巴村,老遠就聽到農家小院里傳出村民們爽朗的笑聲。村民張顯軍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一邊拾掇,一邊熱情地介紹去年新改造提升的4棟溫室。“油麥菜、油菜十幾天一茬,一棚可賣三四萬元,村里還給這些蔬菜‘掛了牌’,現在我年收入能達到十幾萬元。你不知道,原來我種一畝地,費很大的勁才賺幾千元錢。”
為了讓村里的農產品賣得更好,互助縣聚焦打造“七彩農業”名片、建設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目標,持續在蔬菜產業擴規模、育新品、提質量、樹品牌、強營銷方面精準發力,全縣蔬菜播種面積達5020公頃,年產蒜苗、長白蔥、娃娃菜、菜薹等各類蔬菜17萬噸以上,向外輸出9萬余噸,年產值達8600余萬元,帶動群眾增收4000余萬元,高原冷涼蔬菜已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“大產業”,今夏更是積極打通“關地合作”渠道,在全省率先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直供。
一茬茬的露天蔬菜,筆直挺立的長白蔥,圓滾滾的馬鈴薯……時下,一大批互助“七彩農業”特色農產品搶鮮上市,在豐富人們餐桌的同時,也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“秘密武器”。今年上半年,互助縣農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長6.08%。
“過去我們得賣力介紹馬鈴薯的品質好,現在說是‘互助’的,大家都認可。”近日,在互助縣威遠鎮卓扎灘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,一壟壟馬鈴薯長勢良好,前來忙碌的村民們討論著馬鈴薯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。
為叫響“互助馬鈴薯品牌”,當地不斷更新品種、改良風味、提高質量,利用電視、廣播、網絡等媒體和農產品知名展會等平臺開展宣傳推介、洽談對接等活動,提升互助馬鈴薯的品牌知名度。如今,互助馬鈴薯入選“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”,并遠銷全國各地市場。
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,品牌建設是重要“橋梁”。深耕“七彩農業”產業,互助縣不斷發力品牌建設“新賽道”,著力打造一批高品質、有口碑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截至目前,互助縣已注冊登記8大類95個農畜產品商標,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9個、綠色蔬菜11個、綠色食品4個,建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5333.33公頃,建成“供港”生產基地達10個以上,認證面積達666.67公頃以上,“兩品一標”農產品占農產品總量的60%,標準入戶率達80%,互助馬鈴薯、互助長白蔥、“互豐”雜交油菜、“海北花”菜籽油、互助高原夏菜等特色農產品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正在不斷提高。
美麗鄉村入畫來
河畔初秋,綠野仙境。在位于互助縣西北部的南門峽鎮磨爾溝村。遠遠望去,峰巒疊嶂的大山間蒼松挺拔,樺樹成林,不遠處的南門峽水庫把山間的秋景倒映在鏡子一樣的水面上,再加上藍天碧水和深深淺淺的黃色、墨綠,宛如一幅秋日的油畫。
爬山、看景、采摘……每逢節假日,磨爾溝村的游客絡繹不絕,村民們已經陸續在家門口擺起了小攤。村民裴生軍和妻子是磨爾溝村的脫貧戶,一大早便忙著招呼游客,一刻也閑不下來。
“從今年6月到現在,生意特別好。”裴生軍說,他和當地許多村民一樣,以前一直在外務工,這兩年依托磨爾溝村鄉村旅游的發展,在家門口銷售當地特色小吃,今年半年的收入已經超過往常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。
過去,磨爾溝村耕地少,農業經濟薄弱,產業基礎單一,這些成了磨爾溝村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,建檔立卡脫貧戶曾占全村總戶數的三分之一。
如今的磨爾溝村,隨著鄉村旅游發展,不僅成為環西寧市一小時旅游圈內的“網紅”旅游點,還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。“過去,我們守著好風景卻沒錢?,F在,依靠鄉村旅游,家家都過上了好日子。”說起磨爾溝村的變化,村民們感慨道。
變化背后,是磨爾溝村將“美麗鄉村”與“綠色生態”有機結合的生動實踐。村民富了、環境好了,服務也隨之升級,從而吸引了更多游客,形成了良性循環。
“村黨組織將繼續探索讓黨建向服務型和功能型升級,為鄉村治理和產業發展注入靈魂、提供動力。”磨爾溝村黨支部書記王保軍說。
走進互助縣哈拉直溝鄉魏家堡村,綠樹掩映之下,村道寬敞整潔,庭院鮮花盛開。“村里的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,排水溝建成了景觀廊道,砂石土路變成了干凈整潔的水泥路?,F在我們村成了潔凈美的人居環境‘樣板村’,生活便利、環境整潔,生活在這里感覺整個人都心情舒暢。”提起村里的變化,公益性崗位保潔員蘇占青贊不絕口。
魏家堡村的“美麗升級”,離不開黨建這個有力抓手。“我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,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。”魏家堡村黨支部書記莫程山說,村里還注冊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農村物業服務有限公司(屬于村集體經濟),探索建立健全了農村物業化管理服務和美麗鄉村長效管護機制。
如今,生態優勢、農業資源優勢正轉化為發展優勢,正催生美麗經濟,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統一,一個個嶄新的鄉村振興故事正在書寫。